一餐好饭
常听周围朋友挂在嘴边的一句话:吃点好的。往往在忙碌之后作为一天的慰藉,当然,也可能是并无缘由,只凭心情。
这句话像暗夜里的萤火,是对机械生活的温柔反叛,亦是对精神原乡的无声叩问。
吃点好的,那么问题来了,什么才算一餐好饭?
黄伟文的《苦瓜》中写:
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 不理哪一家
哪有玩味的空档来欣赏 细致淡雅
作为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年轻一粟,慢成了奢侈品。“食味”在速食主义中流离失所,被算法豢养的新世代,咀嚼都成了奢侈的动作。被推着走,跟着生活流,青春的饭,好似不能慢。
然而,当速度成为常态,慢下来,慢工出细活,用心烹调,便成了年轻人心中对一餐好饭的标准。
民以食为天,物以稀为贵。以往我们追求工业出品,现在我们追崇手工为美。在这个预制菜充斥,机器更替双手的时代,亲手制作的重要,不言而喻。
而在这片大陆,任何地方,无论何时,亲手制作,都是国人最高的餐桌礼遇。
人们舞动十指,驾驭工具,用触感与律动,同自然对话,和食物共情,与时代大潮,相拥共进,双手触及之处,食物千变万化,滋味历久弥新,心手合一,方得手作之美。
赞美双手,实际上赞美的是人。所谓能手,好手,妙手,都做到了心手合一。
万物自有性状,双手能够条分缕析,让山川,田野,湖泊,海洋的各路食材,在热汤的浇淋下,表达得妙到颠毫。
鱼吃全鱼,家要阖家,国人的双手,抚慰的是心灵,勾连的是亲情,传递的是同根血脉的温度。
在这烟火人间,双手,是心灵的延伸,是智慧的触角。庙堂大厨,刀功如画,技艺如诗。市井高手,炉火纯青,风韵无边。
一碗鲜汤,一餐好饭,喝的是煲制的期待,吃的是双手的成就。只要对生活保有一腔热忱,人人都是高手,处处都有食神。